時間:2020-08-27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在職研究生網訊: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加強國際合作、構建系統化的全球防控體系是有效應對疫情的時代之需。為深入探討后疫情時代中國持續推進對外開放以及宣揚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時代價值,2020年7月23日,“全球抗疫時代的中國對外開放與人類命運共同體論壇”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開幕。國內眾多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線上線下聯席論壇,共同探討全球抗疫中加強國際合作的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為打贏疫情阻擊戰貢獻學術力量。本次論壇經北京市委宣傳部批準,由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聯合主辦,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研究基地、馬克思主義學院、國家(北京)對外開放研究院承辦,英語學院協辦。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校長、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院長夏文斌出席論壇并做主旨報告,認為全球疫情時代應重視以下三點:完善全球治理首先必須要完善全球治理的價值和愿景;進一步強化全球疫情防控國際合作,要重視全球的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有序對接,要構建科研攻關合作體系。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原副部長于洪君在發言中指出在全球抗疫時期各國都在重新構筑相互關系,我們必須科學判斷全球治理和國際關系準則的變動方向,精準地把握世界戰略格局和周邊地緣環境的調整態勢,正確評估力量對比持續改變的深遠影響,理清我國的歷史方位以及影響我們和平發展的外部因素,制訂并實施既適應時代潮流也符合我們根本利益的對外戰略和策略。他認為,一帶一路的全球合作仍將是我們打開國門搞建設、廣泛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最重要的路徑。
北京市社科聯黨組書記、市社科規劃辦主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張淼指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是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的研究基地之一,外經貿大學研究基地突出自身學科優勢,凝練特色研究方向,重點打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外開放重要論述兩大研究方向連續兩年被評為優秀研究基地,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忠杰認為全球化會有曲折和矛盾,但是基本趨勢是不可改變的,所以我們應繼續利用全球化趨勢實現自我發展,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適應新形勢,創新對外開放的方式方法,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馬研院原院長兼黨委書記、中國社科院大學21世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高等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鄧純東指出我們應充分看到當今國際形勢的新變化,要把我國開放的內容、深度和大小,與國家安全、國家發展戰略、國家發展利益高度統一起來,其中開放的內容要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原則。
在主題報告環節中,專家學者圍繞“后疫情時代推進中國對外開放”和“后疫情時代的中外人文交流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主題,各抒己見。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外文系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拉丁美洲科學院院士王寧認為互聯網在此次疫情中再次發揮了強有力的全球連通的作用,全球聯動性和大數據全球性管理彰顯了全球化趨勢在此次疫情中的力量。
上海社會科學院軟實力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社會科學》雜志社社長、主編胡鍵從大歷史觀的角度梳理了中世紀歐洲疫情的相關歷史,剖析了此次新冠疫情中的全球化賦能。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副主任楊曉春對中外交流的理念實踐和對未來的展望規劃做了系統的梳理和展示。
中國領導科學研究會會長,中央黨校原副秘書長、教授馮秋婷,從世界國際政治道德視角對人類命運共同體進行了一個全新的詮釋。
絲路青年論壇副主席兼秘書長,《絲路百科》雜志社執行社長楊東平闡釋了青年對于一帶一路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以及一帶一路建設如何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了強勁的動力。
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雜志社總編輯賈立政闡釋了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后疫情時代我們如何做好自己的事。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社版主編、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特聘教授彭青龍強調了融通科技人文發展之路、建立面向未來的科技人文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
此外,于洪君副部長的新著《“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范式》在此次論壇正式發布。該書系統梳理了于部長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事業長期研究中的獨到見解,深入淺出地為廣大讀者解讀了一帶一路相關內涵和政策,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傳播意義。中組部黨建讀物出版社王丹石副總編輯出席論壇并代表出版社致辭。
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李景瑜、國家(北京)對外開放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穎、北京對外開放研究院副院長李青武、英語學院副院長金冰、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助理王宇航先后主持會議或致辭。北京社科聯機關干部、其他高校馬院教師和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英語學院師生近三百人參加了線上云論壇。